• <dd id="iruwl"></dd>

    1. <rp id="iruwl"><acronym id="iruwl"></acronym></rp>
      <em id="iruwl"><acronym id="iruwl"></acronym></em><dd id="iruwl"></dd><li id="iruwl"><object id="iruwl"></object></li>
    2. <em id="iruwl"></em>

      <li id="iruwl"></li><rp id="iruwl"><strike id="iruwl"><u id="iruwl"></u></strike></rp>

      一米距離怎么規定

      小法師 17 2022-11-04 09:48:27

      一米的長度是怎么規定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準。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于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并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于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于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制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制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只)選作國際米原器,并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并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準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制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向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于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后,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于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1889年的第一屆國際度量衡代表會議上定為米原制,理論值為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

        1960年第十一屆度量衡會議又通過了一米長度的定義改為氪86原子從能量2P10至5D5跳躍時幅射線波長的1650763.73倍(真空中).

        1983年十七屆國際度量衡會議為了各國復制標準長度的方便,又把米的長度定為: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所行進的行程的長度.

      一米的標準怎么定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準。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于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并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于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后,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于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一米:1983年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 s(秒)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符號m。

      米的定義起源于法國。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從1983年至今,米的長度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大約一步的距離。

      "一米"的標準是如何制定的?

      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后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20世紀70年代,光速的測定已非常精確。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長度單位換算:

      1千米(km)= 0.621英里(mile)

      1米(m)= 3.281英尺(ft)= 1.094碼(yd)

      1絲米(dmm)=1忽米(cmm)=1絲=0.01毫米=0.001厘米

      1厘米(cm)= 0.394英寸(in)

      1厘米(cm)=10毫米(mm)

      1分米(dm)=10厘米(cm)

      10^9納米 = 1米(m)

      1983年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 s(秒)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符號m。

      1、一米

      常用的長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七個基本單位之一。

      2、進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1米=1000000微米

      1米=1000000000納米

      對應面積單位:平方米

      對應體積單位:立方米

      米的發展歷程

      1688年,英國哲學家和教士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個十進制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

      1675年,意大利科學家提托·李維歐·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這個詞,該詞是由希臘語μ?τρον καθολικ?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來的,意為“一種通用測量單位”。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后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1791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準。1799年12月10日,法國通過公制系統,開始正式使用米制。

      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后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20世紀70年代,光速的測定已非常精確。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擴展資料:

      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中國于1977年參加。

      1960年,在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定用氪橙線代替鎘紅線,并決定把米的定義改為:“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現,人們又找到了一種更為優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譜線,可以使長度測量得更為準確。只要確定某一時間間隔,就可從光速與這一時間間隔的乘積定義長度的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米

      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并與隨后確定了國際米原器。隨著人們對計量學認識的加深,米的長度的定義幾經修改。

      2019年,國際計量大會(CGPM)對它們定義的文本進行了修訂。

      2019年5月20日起,米的定義更新為:當真空中光速c以m/s為單位表達時選取固定數值299792458來定義米。其中秒是由銫的頻率ΔνCs來定義。

      發展歷程

      1688年,英國哲學家和教士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個十進制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

      1675年,意大利科學家提托·李維歐·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這個詞,該詞是由希臘語μ?τρον καθολικ?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來的,意為“一種通用測量單位”。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后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上一篇:涉外刑事訴訟的原則是什么
      下一篇:企業汽車租賃合同模板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

      返回頂部小火箭
      高清爱潮AV免费看
    3. <dd id="iruwl"></dd>

      1. <rp id="iruwl"><acronym id="iruwl"></acronym></rp>
        <em id="iruwl"><acronym id="iruwl"></acronym></em><dd id="iruwl"></dd><li id="iruwl"><object id="iruwl"></object></li>
      2. <em id="iruwl"></em>

        <li id="iruwl"></li><rp id="iruwl"><strike id="iruwl"><u id="iruwl"></u></strike></rp>